为更好适应司法行政改革,深化“智慧司法、活力司法、幸福司法”建设,加强理论型、专家型、创新型、研究型干部队伍培养,充分发挥理论研究在预测决策和研判分析等方面的“参谋助手”作用,推动司法行政工作高质量高水平发展。7月6日,北京市通州区司法局开展微创新研修班首场“微创客”课题中期答辩会,由四组“微创新研修班”课题组成员分别做汇报展示。通过“学员述、评委询、伙伴问、领导评”等环节,发动头脑风暴,深度思想碰撞,达到牢记使命担当,凝聚创新动力,理论指导实践,提升工作质效的目的。
让村居法律顾问走进老百姓的“心坎儿”里
自2017年起,通州区司法局深化村居法律顾问工作,建立基层司法所、律师事务所“两所联建”和“驻镇律所”制度,13家律所选派113名律师分别挂点到586个村(居)担任法律顾问,真正打通了服务群众“最后一公里”。第一课题组结合此项工作开展程度,分别选取了百姓、律师、村(居)两委班子作为调查对象,挖掘数字背后的故事,分析案件背后的根源,从配套制度、律师作用、宣传实效等角度多面剖析,找准对策,力求突破。他们说,要坚持需求导向,发挥职能优势;要坚持盘活服务,创新服务模式;要坚持“靶向治疗”,实现精准服务,真正让村居法律顾问走进老百姓的“心坎儿”里。
公共法律服务,镇(街)平台有妙招
镇(街)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是实现公共法律服务覆盖城乡的关键一环,是直接面向群众、服务群众的一线综合性法律服务平台。目前,我区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镇级公共法律服务平台4个,成效初步彰显。如何更好发挥乡镇公共法律服务平台作用,是当前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。第二课题组成员立足当前形势和具体实际,前期发放调查问卷970余份,深入调研百姓需求,提出了进一步提升乡镇基层公共法律服务质效的对策建议。他们说,要广泛宣传,使公共法律服务深入人心;要注重培养,加强人才队伍建设;要丰富产品,提供精准化公共法律服务;要完善机制,力促服务标准、快捷、有效。
让新媒体宣传成为民意需求的“晴雨表”,法治发展的“风向标”
新媒体是普法宣传不可或缺的重要阵地。网络舆情引导、最新法治动态传播、网上法律服务已逐步成为法治宣传最核心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。第三课题组深入分析“法治通州”微信公众平台1-5月数据,明确法治宣传要想做到“水流到边,精准滴灌”,作为新媒体阵地必备“五性”“十条”。“五性”即立足民意需求,突出法治资讯的相关性、趣味性、有用性、原创性和实效性。“十条”即立足法治发展,做到法律知识与日常需求、司法动态与特别关注、法律认识与法律解释、潜在矛盾与预测宣传、多发案例与专项宣传、重要时间节点与法治宣传、中心工作与法律保障、法律服务需求与渠道供给、办事需求与办事指南、理论研究与普法实践之间的互动。
“正”文化铸就司法行政魂
为提振司法行政队伍精气神,提升司法行政队伍干事创业热情,自2016年起,通州区司法局将“正心、正言、正行、正气”作为干部培养标准和行为准则,在全局范围内大力弘扬“正”文化,传递“正”能量,为副中心建设、司法行政事业输出事业为上、公道正派、德才兼备的司法行政人才。第四课题组在总结固有经验做法基础上,力求精益求精,提出了进一步发扬“正”文化的具体举措。他们说,要固本培元,驻牢理论根基;要知行合一,不断在经验上历练;要人尽其用,不断在工作上支持;要润物无声,持续在文化上引领。
“领导评”
党组书记、局长甄朋在各课题组集中答辩结束后,对各组表现进行深入点评,并教导全体微创新研修班学员要从“四个角度看研究”,着重关注“五个方面”。“四个角度看研究”,一是从主观与客观、理论与实践的角度看研究,今天各组的表现让人为之一振;二是从理论的深度看研究,各组研究的深浅程度不一,但还需进一步深化,要能够深深吸引人;三是从创新的力度看研究,要让人感到耳目一新;四是从信度和效度看研究,要可复制、可推广,有效可靠,能够马上能办。着重关注“五个方面”。一是要培养研究意识,保持研究状态,善于在工作中研究,在研究中工作;二是要坚持问题导向,找准研究方向;三是要优化研究方案,完善研究方法;四是要关注可靠性与有效性,深化研究成果;五是要关注创新和价值,用创新提升研究价值,用价值点燃研究热情。
无奋斗,不青春。未来,全体微创新研修班学员将带着奋斗的激情和工作的热情,以坐不住的紧迫感、等不起的责任感、慢不得的危机感、放不下的使命感,创新社会治理,聚焦法律服务,凝聚队伍力量,用有限的芳华创造无限的价值,谱写司法行政发展新篇章!